爱拼敢赢 不负戎装——泉州市退役军人创业故事展播 -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为喜迎二十大,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泉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东南网推出系列报道《爱拼敢赢 不负戎装——泉州市退役军人创业故事展播》。他们戎装虽脱,军魂犹在,在“新战场”筑梦远航;他们退役不褪志,艰苦创业,建功新时代。在泉州这座充满活力的创业沃土上 ,他们不负韶华,砥砺前行,谱写了不凡的追梦人生。

 资  讯 
即时 | 2022-08-10 16:49

东南网8月10日讯(本网记者 陈诗婷 实习生 汪梓裕)曾经荒芜的安海镇山兜村,如今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走在平坦的大路上,望着人来人往的钢材市场,一股自豪感在苏承魁心底油然而生。这条路,是他修的;这片厂,也是他建的。

1958年,苏承魁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市。曾与死亡擦肩而过,苏承魁更加懂得生活的来之不易。退伍回乡后,他积极修路,自主办厂,带动家乡村民增收致富。

“任何困难在我面前,都不能算是困难。”

前线冲锋,后方修路

在苏承魁看来,当兵就是为了保家卫国。

1976年,怀着对军营的向往,苏承魁加入了部队。三年后,中越战争在边境爆发,苏承魁立马向组织提出申请,坚决要求到前线去,捍卫祖国。

前线凶险异常,苏承魁清晰地记得,有天下午在行军路上走着,突然间有三发炮弹从天上打下来。炮弹来势迅猛,苏承魁听得那声响与平时完全不同,隐约感觉出里头有杀气。来不及张望,他在原地紧急趴下。

“当时那炮弹离我可能也就是一米多。”震感之强,让苏承魁一下昏了过去。后来苏承魁被送回国进行检查。检查时,苏承魁心中忧虑重重,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以后还能不能继续为国作战。从医生的口中他得知,骨头伤得并不厉害,身上其他部位也都几无大碍。苏承魁喜出望外,再次向组织提出申请,奔赴前线。

在部队当了几年兵后,苏承魁返回了家乡。看到村子里的景象和自己记忆中别无二致,苏承魁坦言心里有些失望。但是他又在这里长大,故乡的根已经深深扎进了心底。苏承魁决定想想办法。

“要想富,先修路。”在村里,苏承魁首次提出了这一建议。但他没有想到这本是好事,却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村里有好几个人对我意见比较大,觉得我修这条路是为了我自己。”

要如何让村民们看到自己的决心?那便是从自家的地下手,那块自留地上原本种满了农作物。苏承魁狠狠心,咬咬牙,将地上的庄稼拔了个干净。看到苏承魁下了如此大的决心,村民们再没二话,“环村路”也就这样被顺利地修了起来。

如今,平坦的“环村路”依旧环抱着山兜村,穿行在近些年新盖起的楼房间,为村民们带去便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图为苏承魁。

稳扎稳打一路创

退伍后,苏承魁与战友联合创办了退伍军人塑料厂,也做过紫菜生意、钢材生意等。

“1984年那段时间,我在国内跑推销。”苏承魁记得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事一起出门办事。一路走,鼻血也一路流。苏承魁拿张纸,硬是顶了上去。鼻血又从另一边冒出来,苏承魁选择两边都堵上。

后来有个同事开玩笑说,苏承魁是要干业务不要命了。苏承魁听了后摇摇头,笑着说:“我不是不要命,也不是要钱不要命。我是没有这么干,就没有命。”

跑业务,把订单签回来还不算完。最大的困难,是身上也没有钱去采购所需的物品。于是苏承魁找到了东石镇的一个贸易商,和对方商量借钱。“我当时跟他说可以这样——要是相信我,就先让我把钱欠着;要是不相信我,也可以直接回去。”

对方听了,没有多说什么。虽然接触时间不长,但苏承魁已然给他留下了“硬气”的印象。他知道苏承魁是一名军人,也打过仗,当即就决定支持苏承魁一把,同意了他的请求。临走时,只留下一句话:“如果以后你不能还我的钱,我没有怨言。”

短短一句话却有千钧重,苏承魁将这份信任铭记于心。凭着军营中那股稳扎稳打的劲儿,苏承魁一路向前。了解到村子有不少人去外面做废铁废钢材的生意,苏承魁把他们请了回来,开始筹划建立钢材市场。

在苏承魁眼里,那个时候的建设,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都毫不夸张。最热火朝天的时候,一次有十几辆卡车沿着“环村路”鱼贯而入。在卸货的时候,村子里有个资历最深的老教师说过一句话,这句话苏承魁到现在都还清楚地记在心里。

“他说,他祖祖辈辈就没有看到有车能到山兜村里的,今天一下来了十几辆卡车,山兜村以后一定不得了。”谈到这里,苏承魁的言语间满是激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图为苏承魁。

故乡是起点,也是终点

行驶过长长的“环村路”来到钢材市场,苏承魁放慢了车速。

“当时这一片全是空地,那一片不能种地的则是臭头山。是把山都平完了,才开始逐渐地发展到这一块来的。”苏承魁用手指了指路边的一座两层高的房子,房子里工人们正在辛勤地加工钢材。

钢材市场的建设,为当地的许多村民带来了机遇。

“这位老同志是我们的见证者,当时是一名人民教师,为了建这个钢材市场,他也出尽了力。”苏承魁把手搭在对方的肩上笑着说。他又指了指对面。“这个当时还是很小的小年轻,以前打工一个月收入就三两百块钱。有了钢材市场以后啊,他就自己当起了大老板。”

看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在钢材市场里坐拥起一片自己的天地,苏承魁的心里甚是欣慰。

1997年,晋江华联印铁制罐有限公司开始组建。成立之后,事业一路顺风顺水,逐渐向规范化与规模化发展。苏承魁决定,到更远的地方去闯荡。

说走就走,苏承魁不畏辛劳,积极在全国各地跑销售。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苏承魁每日在火车上奔波,一天一个城市。终于,苏承魁将企业越做越大,不仅在老家立足,还成功地在上海闯出了名堂。“对我来说,山兜村既是起点,又是终点。我从这里出发,到全国各地去奋斗发展,但是我老了以后,肯定是要回到这里来的。”

事业有了一定成就之后,苏承魁也不曾忘记家里的老人们。他和股东一起,取出公司盈利的一部分,在每年春节为60岁以上的老人家送去红包,每个红包500元。

“当时跟我一起打仗的,一个班里面九个战友牺牲了。他们冲在我们前面,帮我们把子弹挡了。而我们还可以享受天伦之乐,难道不应该珍惜吗?”迎着阳光,苏承魁大踏步向前走去。

即时 | 2022-08-09 17:17

东南网8月9日讯(本网记者 陈诗婷 实习生 汪梓裕)陈金通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白瓷,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披着如玉般的光泽。和这些艺术品一起生活了三十年,陈金通说,自己这辈子是离不开它们了。

1973年,陈金通出生于“世界陶瓷之都”德化。脱下戎装,陈金通回乡拜师学艺,在步入社会后和团队不断创新,潜心研发,捧出的白瓷惊艳世界。如今,他还在白瓷技艺这条道路上探索着,致力于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做事是没有‘将就’两个字的,要做就只能做到最好。”

退伍归来,再续前缘

年幼时,陈金通常在附近驻地看到英姿飒爽的军人来来往往,从此向往那身军装。

1990年,还在读高中的陈金通便瞒着班主任报名参军。哥哥是警察,外祖父是地下交通员,更是当地的“五老”(即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陈金通很快通过政审,将戎装穿到身上。

“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也管不过来,所以就养成了随意散漫的习惯,不会很专注细节上的东西。”但是到了部队里,一切大不相同,所有事情都规规矩矩,有板有眼。军中铁令如山,在部队的严格要求下,陈金通一改往日的习惯,开始注重每个细节。这三年,他的意志也被锤炼得如钢铁般顽强。

军旅生活结束,陈金通回到了家乡德化。那时候的他已经彻头彻尾地完成了转变,对此母亲颇为满意。“当时母亲就说,还是部队调教得好。”

谈到母亲,陈金通回忆起了小时候。小时候陈金通家中贫苦,到他出生的时候,连他在内已经有三个小孩。为了多赚些钱来维持生计,母亲常常背着陈金通到瓷厂里去做工。

从那时起,陈金通便与瓷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慢慢长大,陈金通开始到学校里去上学。上学时他也常跑到瓷厂里去,拾起那些废弃的、被别人当作次品丢掉的陶器,拿回家去当玩具、当摆设,不亦乐乎。

退伍后,陈金通的父亲给他指出了一条道路——学雕塑。一拍即合,陈金通随父亲出发,前去寻找德化的“瓷界泰斗”邱双炯拜师学艺。

拜师时,陈金通已经21岁了。邱双炯认为,当学徒应该是从小抓起,特别是走陶瓷技艺这条路的,陈金通的年龄还是偏大了。“松树长大了,就折不弯了。”

但陈金通的父亲不放弃,他告诉邱双炯,陈金通在部队里待过,希望给他一个机会。也许是看准了他身上踏实肯干的品质,邱双炯将他收入门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千锤万凿出深山

邱双炯给陈金通充足的空间,让他可以凭着自己的想像去做各种尝试。

当学徒的时候,陈金通就和其他人一样,住在邱双炯的研究所里。在陈金通看来,师父很照顾他们,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细节上,付出的努力和关心甚至都超过自己的儿子。这一点让陈金通深受感动。

“像我这样,在他眼里也属于学艺不精了吧,所以还要努力。”想起师父,陈金通开着玩笑说道。

“只要努力去做,没有什么做不到,任何难题也都可以得到解决。”三年的军旅生活,不仅让陈金通在拜师中学有所成,更为他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真正步入社会后,陈金通做过红瓷、窑变结晶、釉染,但都是“昙花一现”。为了能够在行业内立足,陈金通和他的团队不断创新,寻求最优解。历经两年的探索和尝试,遭遇过无数次的失败,团队终于在2013年研发出了一种不用上釉就能达到上釉效果的瓷种——“羊脂白·丝光玉瓷”。

“陶瓷如果不上釉就被拿来当生活用瓷,则会吸色吸味,不容易清洗。如果没有解决这些问题,也就不能算是成功。”为此,陈金通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

他把瓷器放在废弃的机油里,整整浸泡了一个礼拜。再取出时,将其清洗干净,用来泡茶。泡过茶后,陈金通定睛一看,无色;再凑近一闻,无味。那一刻,陈金通知道自己成功了。

玉石般的光泽,丝绸般的触感,加之以优异的使用效果和独特的制作工艺,“羊脂白·丝光玉瓷”出世后引起了巨大轰动,帮助陈金通斩获了中国(上海)国际发明创新展“金奖”等国内外共七项大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生活中的艺术

“匠心就是要全身心投入其中,每一处都不能将就。”

多年来,陈金通对品质一直有着极高的要求,无论是前期的配方研究还是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次细节处理,他都怀揣着虔诚的匠人之心,认真对待。

陈金通对成品的要求极高,所有产品都用高光等照过,有杂质、气泡的都会被他淘汰,其作品也先后荣获国家级金奖28次、银奖17次。而他本人,更是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精英”。

“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喜欢用好用精。”前几年,陈金通开始转型,尝试做生活用瓷,致力于将生活用瓷艺术化,将艺术用瓷生活化,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为陶瓷行业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

刚开始做茶具、餐具的时候,陈金通也遭遇了非议。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学了一身技艺,也拿到过不少奖项和荣誉,却要去做普普通通的东西,感觉像是在浪费。

陈金通没有直接回应,而是用产品来告诉他们。后来人们慢慢发现陈金通做出来的产品几乎都和市面上的不一样。“因为我这是高价值,高附加值,做得精,做得细。”

之前有一个顾客曾经告诉过陈金通,买了他的茶杯之后却不舍得用,只有贵客来的时候,会充满仪式感地将茶杯请出来用一下;用过之后,又亲自洗干净、擦干净,小心翼翼地存放起来。听了顾客的一番话之后,陈金通深受感动。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人认可,他觉得再怎么样也都值了。

如今,陈金通的办公室里摆满了他一手做出的艺术品。白如聚脂的陶瓷如肤般富有弹性,通透滑腻,似肌般存有温度,莹润温婉。

“只要能做到最精致,我就尽量做到最精致,就是没有‘将就’的,要做就只能做到最好。”陈金通笑着说道,眼里闪着如白瓷一般明亮的光泽。

即时 | 2022-08-08 16:40

东南网8月8日讯(本网记者 陈诗婷 实习生 汪梓裕)走入直播间,李旭珊迅速进入状态。手里的产品,她已经了然于胸,很快,激情饱满的话音就充斥了整个房间。

这是她的第二份事业。1992年出生的李旭珊原本是名南音专业的学生,却在大二时选择入伍。退役后她继续学业,在不耽误课程的情况下开创火锅店。发现机遇后,李旭珊转而驶入新的赛道,拥抱未来。这过程中,李旭珊也曾遇到瓶颈,但她都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既然要创业,就不能因为是女生,而去给自己找借口。”

梦开始的地方

在一家火锅店门口,李旭珊将脸贴近玻璃,打量着里面的模样。这是她梦开始的地方,虽然已经两年没有来过,但周围的一切依然让她倍感亲切。

“当初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很大的海报,上面就写着‘大学生创业小火锅’,非常醒目,非常显眼。”李旭珊笑着告诉记者,大三那年,在不落下课程的同时,她创业了。

刚开始的启动资金是二十万。这样的门槛足以让不少在校学生打退堂鼓,李旭珊心里疑惑,一个大三的学生要到哪里去拿出二十万?

办法总是有的。李旭珊一共找了三个前辈,凑齐了二十万。前辈们对她十分信任,没有收她的利息。只是提出一个要求,设定了还款的期限。李旭珊清楚,这么做其实是为了她好,每每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李旭珊都会心怀感激。“他们怕我去瞎做,因为当时还年轻,什么也不懂。”

在校学生、没有生意经验、借款二十万……雨天独自在街上走着,李旭珊也曾想过要放弃。在她看来,开火锅店又累又折腾。放弃了,不会有多大的损失,万一亏了,情况就将大不相同。

但李旭珊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她反复激励自己,反正还年轻,亏了就亏了,还能挣。面对种种困难,不服输的李旭珊把火锅店做了起来,第一年就把借款尽数还完,还赚了些。

有了剩钱,李旭珊萌生了新的想法,她想做连锁品牌。创业第三年,李旭珊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单单是装修和耗材,就花费了四十万。

本以为能够带着两家店奔向更好的明天,却被现实猝不及防地浇了一盆冷水。新店开起来后,精力反倒分散了。拓客引流出现了瓶颈,两家店的生意都开始下滑。李旭珊意识到,要想在逆流中站稳,必须寻求机会,变道突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李旭珊

瓶颈,突围,新赛道

亲历亲为在创业一线,李旭珊很快掌握了创业道路上新的流量密码。

李旭珊了解到,许多商家、企业的线下门店和她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营销拓客、引流方面,都遭遇过瓶颈。大家也都在思考,怎么让客人进店,怎么让客人消费。而在这些困境的背后,她发现不少人不约而同地转向了线上传播,求解于新的形式。

为此,李旭珊奔走在深圳、成都等一线城市,学习大数据方面的知识,转而驶入第二个赛道。2018年,她召集了几个伙伴,成立了一家自媒体公司,做的主要是大数据的精准营销。2019年,她关闭了原先的两家火锅店,全身心投入到自媒体公司的运营中。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做自媒体行业,远远不止李旭珊想象的那么简单。前期流量费之高,一度压得她喘不过气。大大小小的摄影机、手机、灯光……光是设备,就需要一笔昂贵的费用,连电脑也得高配置,才能应付大量的工作。

原本爱笑的李旭珊,脸上的笑容渐渐少了。这一次,她是真的想要放弃了,毕竟设备是硬伤,没有钱买好的设备,也就很难再向前迈出一步。尽管有些不甘,李旭珊还是作出了决定。她告诉公司的朋友们,公司做不下去了,也许会解散,让他们先各自去找找工作。

但令李旭珊感动的是,第二天朋友们非但没有离开她,反而到办公室里来鼓励她。他们告诉李旭珊没有关系,就算是不发工资,也还是会跟着李旭珊一起坚持下去。透过一张张稚嫩却坚定的脸,李旭珊看到的是信任与勇气。

原本心灰意冷的李旭珊一下又来了精神,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坚持下来去做。李旭珊发不了工资,朋友们非但没有怨言,甚至还自掏腰包,把自己口袋里的钱拿出来说:“没关系,我们先来买设备!”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买来设备,算是基本解决了硬件上的问题。靠着自身的努力奋斗,加之以团队的紧密合作,李旭珊在新赛道上渐行渐稳,逐渐完成了突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李旭珊

“没有男女的区别”

创业路上不免坎坷,但是在部队时的那段经历,一直激励着李旭珊前行。

有一次做拉练,要背上40斤重的行囊走100公里,从白天到黑夜。除了中途5—15分钟的休息时间可以停下稍作休息外,其余时间一概得跟从大部队行进。走到后来,李旭珊只感到浑身酸痛,双脚也都磨出了血。

有一辆救护车随行部队。在出发前连长就曾告诉大家,如果坚持不下去了,随时可以上车。后来李旭珊和其他女兵们都走不动了,看到她们这般模样,连长再次提醒,累了就上车休息。

那一刻,连长的话如同“久旱甘霖”。虽然内心闪过了一丝迟疑,但天真的她还是和其他女兵们一起上了车。然而就在上车的那一刻,她们迎来了排长一番训斥,被骂完之后所有人又都下了车,坚持着走下去。

“部队就没有男女的区别。”李旭珊只记得排长撂下过这么一句话,也就是这么一句话,在李旭珊每每想要放弃的时候浮出水面,推动着她前行。部队如此,那么人生的其他阶段又何尝不是如此?包括创业。

工作中,李旭珊坚持每天自己上播。在她眼里,要带好团队的前提是自己也都要懂得。如果不上前线,不冲锋陷阵,也就没办法管理团队,没办法给团队最及时的反馈。

右手拿着产品,左手调整好手机拍摄角度,向一旁的客服点头示意,李旭珊这便开始直播了。镜头前的李旭珊显得游刃有余。

走出直播间,李旭珊还有自己热爱的生活。刚退伍时,她时常带着自己养的一条大狗去跑步;作为一名南音专业的学生,她也会在办公室里抱起琵琶,心情好时,弹上那么几曲。

“直入花园是花味香,直入酒店是面带红……”一曲唱罢,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即时 | 2022-08-07 14:48

东南网8月7日讯(本网记者 陈诗婷 实习生 汪梓裕)如今,蔡笃佳依然坚持每天到公司去。64岁的他头发还很乌亮,和别人谈起话来总是带着微笑。很少有人知道,在他右胸的下方,伏着一道尺余长的刀疤。那是癌症手术留下来的印迹。

1958年,蔡笃佳出生于泉州晋江。在部队这所“学校”学有所成,他回乡发展,先后创立三家纺织公司。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后,他转向罐头食品的研发生产。创业不忘公益,几十年内,他为社会送去了不少温暖。

“有一分的力量,就做一分的事情,虽然身体不太好,但我是不可能停下来的。”

部队是个大学校

在蔡笃佳眼里,部队就是一所“学校”,彻头彻尾地改造了他。

“说起童年那个年代,眼泪都会掉下来。”蔡笃佳在贫苦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帮家里做些苦力活,可以说,童年他都在放牛、捡牛粪中度过。那个时候,如何解决温饱,是他面临的最大问题。

蔡笃佳记得,他只上过十几天的学。十来岁时,他开始学“功夫”,打石头、做木工。再长大些,蔡笃佳学会了骑自行车,便开始做些小生意,拉着笨重的地瓜粉和芋头,跑遍了深沪、金井等地的大街小巷。

总是听说当军人好。十八岁那年,蔡笃佳和父亲闹着要去部队。拗不过儿子的请求,父亲同意了。1976年,收到入伍通知书的那天,家里围满了村里的乡亲。他们纷纷议论着,说蔡笃佳这一辈子终于有出头的日子了。

踏上旅途,蔡笃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曾经的贫苦和过去仿佛一同被火车甩在了身后。听着火车压过铁轨的哐当声,蔡笃佳想了很多。他立下决心,一定要在部队里好好干,将来出人头地。

在火车上过了两天一夜,蔡笃佳被拉到了高安农场,在农场里一待就是两年。那段时间内蔡笃佳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去部队是去种田养猪的。在现实和梦想的冲突下,不争气的眼泪掉了下来。“一直想不通,如果知道要来种田,还不如呆在家里,家里的地还多一些。”

既来之则安之,蔡笃佳还是说服了自己,选择勤勤恳恳地干了起来。后来,在部队的教育和领导的关怀下,蔡笃佳的思想慢慢转变,表现越来越突出,受到的奖励也越来越多。

现在,说起军旅生活,蔡笃佳满怀感激。“部队是一个大‘学校’,虽然只有短短几年,对我的帮助却是最大的。在这所‘学校’里,我的思想有了巨大的转变。也结识了很多战友,就是靠着他们的帮忙,我赚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蔡笃佳

创业二度,奋斗不停

1979年,蔡笃佳退伍归来,开始下工地,推了一年的独轮车。一车的石头,来回五公里,一天推七车,一车八毛钱。除去吃饭的钱,蔡笃佳每天能赚三块多,在他看来,那时候有这样的收入还算不错。

第二年,父亲退休了。在父亲的鼓励下,蔡笃佳进入卫生院工作,补上了父亲的职位,一待就是五年。小时候因为家庭困难没有读书,而卫生院又是一个需要文化的地方,蔡笃佳算来算去,发现还是没有前景。

1985年,蔡笃佳辞去了卫生院的工作,开始创业。创业也要有资金,于是他先后到深圳、厦门去做贸易,在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积累些经验。

五年后,蔡笃佳又一次回到了家乡,先后创办了福建侨龙针织服装有限公司、福建佳成针纺服装有限公司、武夷山市华鑫服饰织造有限公司等几家企业,做纺织、针织。靠着自己的努力,加之战友们的帮助,蔡笃佳的企业蒸蒸日上。

“那个时候企业算是不错的了。针织就是给人家代加工,人家给5毛就是5毛,给4毛就是4毛。”蔡笃佳认为,企业已然有了市场,却没有自己的品牌。

说干就干,蔡笃佳全部推翻重来,再度创业。这一次,他锚定了罐头食品的研发生产,创建了福建乐隆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生产车间内,多条流水线并行而作,个个罐头一字排开,随着脚下的履带不断向前;创新中心内,工作人员在研发室里埋着头,开展着自主研发,展厅的展柜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产品。

“口感、成品、原料都要去试。研发出来后也还没完,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秉着军人精益求精的态度,平日里,蔡笃佳总是会到公司里的各个地方去视察。仓库、车间、研发室……到处都有他的身影。

通过蔡笃佳的一手操办,公司在创立后的五年间先后拿到了“县级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和“国家龙头企业”的称号。公司的大楼上,俨然写着“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几个大字,与楼顶的蓝天白云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蔡笃佳

人生二度,奉献不停

企业办了起来,个人的价值也实现了,下一步蔡笃佳想的是为社会作贡献。

蔡笃佳的父亲退休后,当了十几年的老干部、老村长,干到现在干不动了,也还在担任老人会的会长,服务父老乡亲,他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着蔡笃佳。

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蔡笃佳回到了晋江市安海镇前湖村,在村里盖起了一栋楼房,作为老人们的活动中心。在活动中心内,他贴心地搭建了一个戏台,为的是让老人们在下雨天也能开开心心地围坐在一起。

“虽然企业不算很成功,但是我热爱生活啊。对这个社会作一点贡献,我还是做得到的。”蔡笃佳没有因自己的成就而骄傲,他将眼光放得再长远些。

因为淋过雨,更懂得撑伞人的意义。小时候没有上过学的经历,让蔡笃佳更积极投身教育慈善事业。多年间,他先后为晋江安海慈善协会、安海养正中学等捐款,至今累计捐款捐物逾千万元。

早在2010年,蔡笃佳就当上了晋江市安海慈善协会首届理事会的“永远荣誉会长”,先后收到了不少感谢状。

“其实,我身体不好,得过癌症。”在这些荣誉前沉默少顷,蔡笃佳突然开口道。接着,他掀开了衣服,展示着癌症手术留下来的印迹。在他的右胸下方,斜亘着一道尺余长的刀疤,从两胸之间一直爬到了右肋下方。

“当时医生和我说,应该还能活两到三年的时间。”面对癌症,蔡笃佳说起话来却云淡风轻,仿佛那只是一个小小的苦难。2013年,蔡笃佳动了手术,切掉了三分之一的肝和一块脾,胆囊也被拿掉了。

“所以我肚子就剩下这么些东西,两块板油和一个胃。”蔡笃佳开着玩笑,拍了拍自己的肚皮,但随即又认真了起来。“就算身体不好,我也不会停下来的。我希望能够把品牌做强做大,更要为社会多作一点贡献。”

在蔡笃佳的身上,军人的特质还在延续着,他脚下的步伐,从来都没有停下来过。病魔给他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疤,却阻止不了他那颗跳动不已的心。

即时 | 2022-08-06 15:44

东南网8月6日讯(本网记者 陈诗婷 实习生 汪梓裕)下午两点,嘹亮的军歌准时在许培宁的荣军兵店里响起。在这里,每天上午上班,下午下班,以及午间休息,办公室都会播放部队的音乐。

1976年,许培宁出生于泉州晋江。在家里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许培宁加入了军人的行列,戎装一穿便是26年。退役后,面对人生的“第二战场”,他积累一定经验后自主创业,为退役军人打造专属于他们的兵店。

“上兵店暖兵心,咱当兵人上咱兵店,真正地打出咱们军人的品牌。”

入伍从军26年

从小,许培宁就与部队结下了不解之缘。

许培宁的父亲曾在宁波的部队服役,起名字时,特意给他用了一个“宁”字。于是一出生,许培宁的身上就带有着军人的印记。

在军人世家长大,许培宁慢慢地对军人这份职业萌生出了无限向往。奶奶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地下交通员,三伯是边防,两个叔叔是陆军……看着各色的军装,听着不同的军旅故事,许培宁暗暗下定决心,要在今后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17岁那年,许培宁如愿以偿,参军入伍。训练强度大,环境也艰苦,但这些在许培宁眼里都算不了什么。通过各级的培养,各项任务的塑造,还有战友之间的互帮互助,许培宁逐渐从一个“调皮捣蛋,文化知识不高”的小男孩,长成了一名全面发展的军人。

从军26年,许培宁历任战士、班长、排长、中队长、大队长、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无论哪个岗位,他在执勤处突、抢险救灾、反恐维稳等急难险重中都敢上一线、勇打头阵,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被武警部队评为优秀教练员,多次被总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而他所带的中队、大队和支队,也多次被省总队、武警部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大大小小的证书和奖牌摆满了一桌,一张张斑驳发黄的老照片,无不在记录着跨越时代的荣耀与勋章,这是许培宁一生无法忘怀的“高光时刻”。

许培宁与战士们的感情深厚,彼此一直保持着联系。在接触中,许培宁得知,一部分战士退役后,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技能,只能从事保安、快递等行业,有的甚至退役多年还找不到工作。

战友们的窘境深深刺痛着许培宁的心。那时他心想,如果军人退役后能有一个平台来帮助他们、扶持他们,也许他们的生活就会大不一样。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许培宁

“不出则已,出则必胜”

2017年,作为省武警总队一名年轻的正团级干部,许培宁选择退役。

“在部队里都能干下去,我相信在地方上也同样能够干好。”部队生涯中的磨炼赋予许培宁异于常人的坚定信念,他深信自己在社会上同样可以发光发亮。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脱轨社会多年,创业面临很多困难。凭借着在军营中26年的积淀,许培宁已然具备了长远的眼光和缜密的考量,他决定先去城市里锻炼锻炼。

自主择业后,许培宁一步一个脚印,先后加入深圳两家公司并担任重要职位。在这过程中,许培宁重新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将来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黝黑的皮肤,健壮的体魄,震天的吼声,不出则已,出则必胜。这是当年他所在的二支队反复强调过的一句话,如今,话语中所蕴含的精神已经深深地烙在了许培宁的骨子里。“正是这句话驱使着我走上了这条路,创业的道路。”

2020年8月,许培宁返回家乡泉州,开始着手打造服务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平台。2021年,荣军兵店应运而生。

荣军兵店logo的设计别出心裁,八片绿色的花瓣如同来自八方的手,捧出了一个大大的“兵”字。细看之下,不难发现“兵”字上还有两个“工”字左右相连。

“我们主要的理念就是通过自主研发平台,助推退役军人、包括军人家属就业创业,并以此协助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做基层的、包括社区的管理工作。”许培宁告诉记者,很多退役军人都在农村出生长大,也会在家里种植水果、茶叶、大米等。平台的开设,将搭成一个大的产业链,以此推动乡村振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许培宁

为军人服务,为社会服务

创业成功后,许培宁一直在想,要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

“这是‘兵店保供’小程序,我们把一些农产品搬到了上面来。”办公室里,许培宁展示着手机上的小程序,上面滚动着“最美乡村”“原生态产品”“退伍不褪色 老兵供货”三个板块。今后,他还将为平台注入更多的部队元素,融合更多的军人文化。

与此同时,许培宁走进社区,打造了体验店,并将体验店发展成社区服务中心,致力于发挥好“线上 线下”的作用,推广军人的品牌,既服务社区,又为社区内的退役军人提供就业机会。

除了在运营模式上下功夫,许培宁还在公司成立党支部。随着公司的党员越来越多,为了能够在将来发挥好军人的作用,展现出党员的本色,许培宁向上级提出了成立党组织的申请。

许培宁总想着照亮别人。去年公司还没有成立时,许培宁就和几个股东根据当地武装部,还有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的名单,走访了几个县区的退役军人家庭,倾听退役军人及其家属的困难和心声。

成立公司后,许培宁和几个股东商量,在股东协议里专门加上了这么一条:把公司净利润的8.1%拿出来做公益。这里的8.1%,代表的是军人们的节日“八一”建军节。许培宁希望通过尽公司的微薄之力,不仅能够帮助到退役军人,也可以为社会上的更多人送去温暖。

无独有偶,2020年武汉暴发疫情时,许培宁和当地的104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一起,以“接龙”的形式筹集到了91800元,定向捐赠给了首批全国退役军人事务系统支援湖北省荣军医院医疗队。

“孩子成长基本上和老师在一起,小学初中都是托管,我和爱人回来之后才能带上他。”许培宁说,他的爱人曾是一名女兵。今年,儿子主动提出入伍的想法。望着儿子的照片,许培宁笑了,仿佛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即时 | 2022-08-05 16:55

东南网8月5日讯(本网记者 陈诗婷 实习生 汪梓裕)在泉州纵横安保远程值守中心内,洪建家将腰杆挺得笔直,静静地注视着墙上紧密排列着的25个小屏幕。这是他平日工作的地方,办公楼一层入门处的显眼位置,“青春汗水奉军营,退伍创业赛精英”几个大字被他高高挂起。

1977年,洪建家出生于泉州南安。进入军营,洪建家实现了儿时的第一个梦想。退伍后,也曾有过“铁饭碗”,但他为了人生新的价值毅然“下海”,创建公司,投身公益,慢慢地打出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名片。

“我觉得我的性格比较刚强,有股不服输的劲头,咬咬牙就能坚持下去。”

军营挥汗,怀梦归来

不知什么时候起,入伍从军成了洪建家小时候的第一个梦想。

洪建家清晰地记得,当时人民武装部向他发来入伍通知书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虽然只是薄薄的一页纸,但接过通知书时,洪建家感到手里头沉甸甸的。看洪建家还年轻,对方满怀热情地和他聊了很多,关于今后的军人生活,关于远方,关于梦想。

洪建家有很多梦想。那时刚满18岁的他,希望能够在长大后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在社会中创造自己的价值。

为了考验新兵们的意志,部队在他们刚入伍时就开始了“魔鬼训练”,训练强度一度大到让洪建家吃不消。也是通过后来调整和努力,加上自己坚定的决心,洪建家扛下困难一路前进,在入伍的第一年被评为“优秀士兵”。

日复一日,洪建家和军营一道成长着,很快在第二年当上了班长。第三年,因为带班的成绩名列中队第一,洪建家以最高票一举拿下三等功的荣誉。

谈到这里,洪建家向记者展示两张旧时的照片。第一张照片上,他穿着一件白色的背心,身体硬朗结实;另一张照片里,他面带微笑,和几个比较要好的战友站在一块,绿色的军装透出军人的质朴和踏实。

退伍之后,洪建家被安排在了公安系统工作。后来由于组织需要,又被调到了一家国有保安公司。来到保安公司后,洪建家继续发挥着一名军人的特质,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工作,很快赢得了领导与同事的好评。

手里的“铁饭碗”,一捧就是十多年。本可以高枕无忧,享受着这份稳定的收入和工作,洪建家却萌生了别的想法。在洪建家看来,人生的价值并不局限于此。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洪建家

毅然下海,安保为业

“在体制里面干,我都能干好。我想我自己下海去干,会更自由,更有空间,更能够实现下一步的价值。”洪建家没有犹豫,毅然决然地决定去“赛一赛”,创业去。

在洪建家看来,创业难,就在于业务难,难找难拓展。刚开始时,洪建家的确面临着不少挑战。这期间,洪建家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也从来没有为自己的选择感到过后悔,而是一直在寻找突破口。

“我觉得我的性格比较刚强,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我坚信不怕苦,不怕输,咬咬牙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从军的经历,让洪建家每每遇到挫折,都敢于拼搏,敢于成长。

一年之后,公司的发展果然迎来了转折点。2013年,洪建家接下了某个楼盘和某个国有企业的大型项目。洪建家一下子便判断,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很适合退役军人去做,比如站岗业务、执勤业务等。因此,公司不需要另外再去培训训练有素的保安队伍,而是能够立马组建人员,提供上岗服务。

“对方给到我一个月时间准备。我说不用,十五天就可以上。”谈到自己一手组建起来的队伍,洪建家深感自豪。据洪建家回忆,当时的业务量其实不大,总共只需要二十多个人,但是开盘那天人很多,买楼的、售楼的,都对在场执行业务的保安印象深刻。

于是公司的口碑就这样在口口相传中建立了起来,洪建家也陆续接到更多业务合作。长此以往,洪建家打出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名片,公司的名号也越来越响。

“现在我的企业是一个中小型,不算大型的企业。我们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这几年来也一直在完善自己。毕竟在这样的时代,如果不勤快点、不努力点,是很难生存的。”2017年,泉州纵横保安公司被授予“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称号,但洪建家从来不会因为自己取得的成就而沾沾自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洪建家

纵横社会,向党向民

多年来,洪建家常带着整个公司,纵横社会。

位于鲤城区的北山社区,地下车库在洪建家的改造下重获新生。在此之前,北山社区也进行过老旧小区改造,但由于考虑不全,社区的地下车库长期因淤泥、粪便水积累,散发出阵阵恶臭,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

了解情况后,洪建家便组织人员着手开展这个涉及一万多平方米的改造项目。在洪建家全力倾注下,北山社区的地下车库焕然一新,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小区还没改造前,业主们都把车停在道路两旁而不敢停进来。通过我们的改造后,车库不会进水了,卫生也保持得很干净,停的车也就渐渐多了。”业主们不再“退避三舍”,于他而言就是最大的认可。

今年3月,泉州发生疫情。洪建家和公司上下闻令而动。他们身穿黄黑相间、写着“纵横”的马甲,为广大群众送去食品、衣被等物资。“我们退役军人还是比较给力的,指到哪打到哪,哪里最危险,我们就冲到哪里,没有二话,没有怨言。从疫情的整个防控情况来看,党员的带头作用和退役军人的战斗力是至关重要的。”洪建家语气坚定,他的公司也因出色表现而获得了街道办事处的肯定,ag真人国际官网的荣誉证书上,“坚守岗位 忠于职守”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创业十年,洪建家仍保留着许多部队时期留下来的习惯。他喜欢游泳,无论冬夏,他几乎雷打不动地每天都要到位于泉州市区的笋江公园游上一程。

“要有一副好的身体,才能以更好的精力,投入到更繁重的工作中去。”落日余晖中,洪建家向前一跃,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朝着远方更开阔的地方游去。

即时 | 2022-08-04 16:15

东南网8月4日讯(本网记者 陈诗婷 实习生 汪梓裕)只要一有空,王加碧就喜欢到安海镇前蔡村的老房子去看看,或者在安平桥边走上那么几步。对他而言,家乡在生命中占据尤其重要的位置。

1958年,王加碧出生于晋江。凭着对军人这份职业的热爱,他如愿加入了部队。回乡后,王加碧着手创业,组建过塑料厂,更是在后来加入企业,随企业发展走过数十年。其间,他满怀赤诚,热心公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军人的素养。

“晋江精神实际上就是拼出来的,没有拼就没有机会。”

怀抱梦想入军营

成为一名军人,是王加碧从小就有的梦想。

读书的时候,每当看见有军人从部队里回来,全村的小孩都会倾巢而出,跑到军人家中去看热闹。那时,王加碧就总是和同伴们憧憬着,有一天能够将这一身军装穿在身上,回村迎接孩子们羡慕的眼光。

从军的想法就这样在王加碧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1976年,他如愿加入了部队。收到入伍通知书的那一天,王加碧喜出望外,当即蹬上家中的自行车,骑行着穿越大街小巷,将亲友的家门一一叩响,告知即将入伍的好消息。

村里的小广场内有个旧戏台,常常会有戏剧表演,王加碧总喜欢早早地拿个凳子或者席子去占位置。令他印象至深的是,那天晚上整个大队都到戏台边上去看电影,以此欢送新兵入伍。

部队环境的艰辛,王加碧在出发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了。当时的交通不像如今这般发达,王加碧和同伴们坐上的是一辆拉煤的闷罐车。在车上睡了三天三夜后,他们总算抵达了目的地江西,只不过都挂着一张被熏得黑漆漆的脸。

训练十分辛苦,但凭着对军人职业的热爱,还有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王加碧咬咬牙,坚持了下来。后来战争局势变得紧张,各个部队开始抽取战斗骨干,为国家的需求输送兵力。

前线凶险异常,一不小心,可能永远留在前线,但王加碧一心想的是为国尽忠,冲向前方,于是当即写下申请书交给组织,得到了组织的批准。带着这份信任,王加碧走上了战场。

曾经有一次,王加碧在猫耳洞里“几乎被埋了一个月”。听着飞机在头顶上空盘旋的轰鸣声,感受炮弹撞击地面带来的每一次震动,王加碧也有过害怕,但他靠着内心的坚韧挺了过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王加碧

退伍回乡创实业

王加碧说,那个时候上战场,是绝不敢让家里人知道的。

尽管极力隐瞒,王加碧还是没能瞒过自己的父亲。去江西当兵,不久到了湖南;在湖南两个礼拜,又转向了广西崇左,而崇左已经是边境了——王加碧的行踪,父亲看在眼里。他心里清楚,儿子是去打仗了,而且很有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没办法,父亲也只能暗自悲伤。”谈起父亲,王加碧笑了,声音里却有几分哽咽。

虽然父亲已经不在了,但他一直都是王加碧的榜样。记者随王加碧来到了村子里的一座古厝内。那是前蔡村的王氏基金会,房屋门口写着“八闽第一家”五个大字。王加碧说,基金会会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一点红包,以此送去关怀和慰问。

“当时我父亲在,很多都是我父亲捐的,上面第一个名字就是我父亲的。”王加碧上前一步,指了指芳名录右上角烫着金的名字。

1981年,王加碧光荣退伍,结束了五年的从军生涯。受到了军营生活的影响,也是想着向父亲看齐,他和几个战友商量着,组建了一所退役军人塑料厂,成功帮助百余名退伍军人就业。

1982年到1984年那几年,各式各样的民营企业陆续开办。借着民营经济的东风,王加碧来到了“鞋都”陈埭,加入了在当时仍是家庭作坊的361度的前身。正是看重军人踏实的品质,一听说王加碧是一名退伍士兵后,创始人丁建通便大胆放心地把许多事务都交给了他,包括资金的管理。

“那个时候我们一个设计师也没有,都是老董事长自己亲手设计的。走在路上,他总是在看别人的鞋子,看别人的后脚。看完回来后,就能根据自己的印象将鞋子画出来。”谈到这里,王加碧的眼里满是敬佩。老董事长的行为激励着他,让他明白要想成功,需要的是自信和坚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王加碧

保留赤诚赴热爱

在王加碧的回忆里,刚开始创业,是不分白天黑夜的。

“货柜车一来,就算装车一个晚上到天亮都要去装。不装车的话,等船开走了,货就出不去了。”王加碧说,当时固然是很辛苦,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努力下,2003年后,公司开始慢慢驶上了正轨,并于2009年上市。

由于年纪渐长,王加碧慢慢地退居二线,开始做一些和后勤相关的工作。

事业上有了成绩,王加碧也不忘回馈社会,帮扶困难老战友,为老家困难老人捐资,不少公益背后,都有他默默的支持。2019年,王加碧和弟弟向前蔡村老年人协会捐资10万元,向全村185位 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敬老金,每人500元。

虽然已经退役四十年有余,但王加碧始终保留着心中的赤诚。在部队时,王加碧结识了一位江西吉安的战友,两人曾同班三年,建立起深厚的情谊。现在,他们仍经常通话,尽管聊的都是些家常话题,流露出的真情却温暖人心。

平日里,只要有闲暇时间,王加碧都会到处去走走看看。按他的话来说,“晋江人是闲不下来的”。记者跟随王加碧的脚步,来到了安平桥边,公园里的老年人大多是附近的居民。有人感觉王加碧的面容有点陌生,便上前问他:“你也是咱们安海的吗?”

“是啊,我是前蔡村的!”王加碧挺直了胸,骄傲地回应道。对于脚下的这片热土,对于自己长大的家乡,王加碧怀有着热爱。他常说,晋江精神那就是一种敢拼的精神。而他也始终没忘记自己曾是一名军人。

“当兵到现在45年了,依然忘不了那5年。到现在一把年纪了,偶尔还走走正步呢!”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迎着阳光踢着正步,王加碧仿佛还是二十多岁的那般模样。

即时 | 2022-08-03 17:57

东南网8月3日讯(本网记者 陈诗婷 实习生 汪梓裕)在德化县戴云山上,随处可见几只黑鸡在青翠的山林里三五成群,“闲庭信步”。若是初来乍到,人们或许不会想到有这么一个人,同这些小小生灵有着很大的联系,在当地农民身后“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他叫刘志军,是一名村主任,也是村里响当当的“黑鸡司令”。

1972年,刘志军出生于福建省德化县。退伍回来后,他一心想要创业,先后做过服装生意、开过通信设备店。在村民的期望下,他回乡当起村主任,锚定黑鸡养殖业,并带领群众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能够为村里的百姓做点事情,作为一名退伍兵,我觉得很有意义。”

历练军营,实现返乡创业梦

在刘志军看来,冬天的南平,寒气就像尖刀一般锐利。

1991年,刘志军应征入伍,来到了位于福建省北部的南平县。比起家乡德化,南平的天气显得更冷些。冬日的夜晚,刘志军常常蜷缩在宿舍的被窝里,身体因刺骨的寒冬而微微颤抖。想起了家里的乡亲,想起了故乡的土地,再看看当下,刘志军的眼泪没老实住,不争气地往下掉。

“当新兵的那三个月里,真的是很苦。”刘志军回忆道,除了忍受寒冷,作为一名军人,还需要练习战术。下雨天,雨水和泥土裹挟在一起难解难分。刘志军就在雨幕下的煤渣地里摸爬滚打,身上常常又湿又脏,还疼痛难忍,活脱脱成了个泥人儿。

“那时候总问自己,怎么会那么苦?”回忆起那三个月光景,刘志军慨叹道。不过,闽南人那种爱拼敢赢的精神,激励着刘志军和军营一同成长。军中铁令如山,一声令下,不管再苦再累,刘志军总是拼了命似地往前冲。这样的精神,对刘志军后来的工作乃至生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退伍回来后,刘志军尝试做过经警、联防队员。但在他的心中,创业的梦想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于是在1998年,他开始了做起服装生意。

创业之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小店刚开不久,引进第一批货之后,刘志军的手上、口袋里便空空如也。再一个礼拜,服装店又得进货。怎么办?那时的刘志军想过很多点子,最后决定先找隔壁朋友借钱。

从军营走出,刘志军向来讲规矩。一开始找朋友借钱,都是只借三两天,一次两千元,时间到了,就尽数归还。一来一往间,刘志军慢慢地因讲信用而赢得了其他人的信任。“每次都按时归还,那人家下次别说两千,五千也愿意借了。”

一年后,刘志军放下了手中服装的生意,转向通信行业。凭着之前树立起的诚信口碑,加之经营有方,只两三年的时间,刘志军便在德化县城拥有了五家通信设备连锁店,成为了一名年入百万的小老板。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刘志军

扎根乡村,开辟黑鸡养殖路

还在部队的时候,刘志军最想念、最牵挂的,就是家里的父老乡亲。

2003年的一天,刘志军同往常一样在手机店里忙活着,一位不速之客的来访让他讶异万分。那是村里的老支书,迈着年老的步伐走过好几里路,只为了邀请刘志军回到村里,参选村主任。

看着几家店的经营正如日中天,刘志军有些犹豫。但心中那份对父老乡亲的爱还是压过了一切,钱倒是可以慢慢赚。为了不辜负村里的信任和期望,刘志军当即启程,同老支书一起回到了村里。

“回来后哪知道,村里面真的穷得让人想象不到。”这是刘志军回到老家德化县三班镇龙阙村就任村主任时的尴尬。刘志军坦言,在看到村里落后的景象时,一股无形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要做就要做好。前三个月,刘志军常往外头跑,想着拉一些企业进驻到村子里头办厂。其间,他也会邀请在晋江的战友到村子来考察,希望争取到一些商机。但战友们看完后大多摇摇头,摆摆手,告诉刘志军不合适。

苦思冥想仍望不到出路,刘志军最后将目光瞄准了黑鸡养殖业。看到村里的农民平日里也会自己养鸡,他心想,何不就将其当作一个能够提高农民收入的产业来做呢?

刘志军立马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汇报给了当地镇上乃至县里的农业部门。让刘志军大喜过望的是,农业部门当即支持了他的决定,并在第一次就派出了三名技术员,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

一有空,刘志军就会到田间地头去,询问农民们养殖的情况。第一次见刘志军时,刚下过雨,他正拿着一根树枝,和棚子前的农民一道将黑鸡赶进鸡舍。望着农民关上鸡舍门的背影,还有棚子里的鸡,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一批养了多少?下雨天会不会有影响?今年到现在养了几批?”刘志军问道,言语中满是亲切和关心。当地的村民普通话说不好,他就用闽南语,以此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村民笑着回答:“从今年年初到现在,这一批算是第五批,养了有一千多只。不过由于下雨潮湿,霉菌滋生,对黑鸡还是农民都不太友好。刘志军点点头,面容平静,他心里清楚,对于已经有了一定技术的农民们来说,这些都是小问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刘志军

潜心钻研,念好共同致富经

2013年,在刘志军和技术员的帮助下,村民们好不容易从一窍不通到逐渐掌握了技术,却在即将投入市场销售时遭遇了困难。2月份,禽流感在全国多点暴发,村子不得不停下创收的脚步。

刘志军没有干坐着,他请来专家,反复摸索,解决了防疫问题。在电视上看到疫苗已经生产出来、病情已经得到控制的消息后,刘志军旋即在第二天开了一个股东会,动员所有人上山,把种鸡全部收集回来,开始新一轮的忙活。

好景不长,黑鸡品种纯度不够、孵化率低、成活率低等多项难题又摆在了刘志军面前。秉持着匠人精神,不断探索,刘志军前后用了近10年时间和农技专家一起对黑鸡提纯选育,终于在繁育了8代黑鸡后,将黑鸡品种的纯度提升到了90%以上。

精益求精,刘志军一直希望做得更好。其实早在2008年,整个公司一年的销售量就已经达到40万只。那个时候,作为村主任的刘志军拟定了36家贫困户,免费给每人50只母鸡,让他们自行养殖。而后,刘志军回收了他们的部分鸡蛋,到工会部门推广,赢得了工会的长期支持。

“回想起来,当时在部队吃的苦,真的是让我们终身受益。在做事业的过程中,碰到一些挫折,想一想部队的生活,也就觉得没有什么了。”2017年,刘志军被评为“全国农村优秀创新创业带头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每每谈到这些荣誉,他都会回忆起从军的那段时光。

为获取更多收益,刘志军在技术攻坚之余,也会带着自己的产品,到一家家酒店去演示黑鸡的煮法。在他的努力下,龙阙村的人均收入从过去的不到四千元跃升到一万多元。

从业这20年内,刘志军就这样带着小村庄乘风破浪。目前,他已和厦门一家公司构建了合作框架,即将开辟更广大的市场。黑鸡蒸煮间,氤氲的热气上腾着,不仅带出了刘志军的笑脸,更带出了一整个村子的春天。

即时 | 2022-08-02 22:15

吴金营

东南网8月2日讯(本网记者 陈诗婷 实习生 汪梓裕)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二期建设工地上,年近七旬的吴金营正盯着施工中的每一个细节,皮肤被盛夏的阳光晒得如同黑铁。为了让工人把想法贯彻执行到极致,他坚持每天早上7点到建设工地视察,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

1953年,吴金营出生在晋江围头。作为参战士兵,他奔赴前线,为国效忠;退伍之后,他兴办实业,致力科研,并提出了三十年建成高校的目标,办学为民。虽然已近古稀之年,但吴金营的身体依旧硬朗,后背依旧结实。

“不追求什么,就是追求一种人生的价值,帮助更多的人。”

为国尽忠,奋战沙场

吴金营说,他是从小在炮声里长大的。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金门炮战一触即发,围头村成为主战场。作为民兵队伍中的一员,吴金营的父亲积极参与战斗,先后荣获一、二、三等功7次,更直接将生命献给了国家,是名副其实的战斗英雄。

1970年,吴金营入伍后即出国作战,延续了父亲的使命。那个时候不能写信,家里人都不知道队伍要去向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回来。就连吴金营自己,也不知道以后能不能回得去。

经过边境时,他看到了烈士陵园,那里埋葬着数不清的爱国英雄。但吴金营并不害怕,而是以他们为榜样。他坚定着“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的信仰,哪怕是自己今后亦有可能长眠于此。

战争无疑是残酷的,纷飞的炮火毫不留情地带走了不少同行战友的生命。在援越战争期间,吴金营无惧飞弹,勇敢作战,期间两次负伤,四次立功,被授予“全军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除了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吴金营也有着相当精明的头脑。儿时喜欢动脑筋、搞小研究的习惯,让他在危难面前,多了几分考虑与思量。双方实力相差比较悬殊,他深知要想获胜,只能智取。

“敌军的设备都比较先进,也容易发现我们。”为此,吴金营想出了很多招数加以应对。他记得有一次,为了掩护己方阵地,就索性把和炮管一样大的树木砍了下来,涂上沥青,立了起来,做好伪装。深知敌方狡猾万分,吴金营在伪装时特意卖了个破绽。敌方果然上当,对着假的阵地一顿狂轰滥炸,溅起的沙土四处迸射,真正的阵地则几无损伤。

“他们都说我喜欢搞研究是比较好的,可以保证军队战斗力的存在,我们连队受伤亡也是相对比较少的。”吴金营沉默少顷,仿佛回忆起了那段鼓捣枪支大炮的岁月。他所在的部队从来没有为战争器械出问题而操心过,因为有吴金营在。在战友们的眼里,这名炮工,就是“智多星”,就是定心丸。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吴金营

刻苦前行,开拓求新

从部队回到家乡,吴金营的人生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退伍后,他被分配到了晋江汽车维修厂。战场环境中,他刻苦自学中学和大学的部分课程,认真钻研动力机械、电力学知识,熟练掌握了汽油机和高炮的维修等技术;工作期间,他更是不曾停下学习的脚步。

那时,吴金营在宿舍墙上贴满了自己画的零件图,日夜揣摩研究,时常还搞点创新。凭着对技术钻研的狠劲,在担任车间主任期间,吴金营常攻克难关,使配件厂的产品质量达到较高水平。

“每一个技术难题都要去解决,我在工厂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了。”从部队走出后,吴金营延续精益求精的传统。厂里面的人如果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喜欢找吴金营,他也会免费帮他们解决。螺丝卡在缝隙里,刀具断在零件上……只要找到吴金营,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进了汽车厂后,没过多久我就当上了主任,把产品的质量一度提升到超过长春汽车厂。”谈到这里,吴金营的眸子明亮了几分。

产品不仅要有质量,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当吴金营发现产品逐渐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后,他转而追逐自己的梦想——搞科研。但搞科研也需要有资金。这些钱从哪里来?

当商品经济的浪潮借助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席卷而来的时候,吴金营的满腔热情和雄心壮志也随之被激活。1984年他毅然“下海”,开始兴办企业,创立了摩托车维修部,兼营零配件生产与批发、销售服务以及加油站、服装业等。企业迅速发展,吴金营很快就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此后他更是抓住商机,扩大企业规模和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的业务范围,三四年的时间,吴金营已然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老板。

办厂是办得成功,但在吴金营看来,似乎还缺了点什么。无论搞科研也好,还是办厂也好,最缺的是人才,是技术。于是,本可以在而立之年坐享稳定收入的吴金营,将目光转向了办学培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兴办学校,为民谋利

从办学之日起,吴金营就预定下了这样的目标:要在1986年到2016年这三十年的时间内,办成一所最好的学校。

1986年,33岁的吴金营学习“陈嘉庚先生办学精神”,首创了“以企养校”模式,兴资举办“晋江摩托维修培训学校”,义无反顾地走上职业教育之路。为了更好地亲近师生,吴金营和学生老师们住在宿舍,一直住到了现在。

“当时我看这些来学技术的孩子们,他们有的是不爱读书的,有的是读书读不好的,有的是来了却没有认真读下去的。”吴金营坦言道,在学校创立的初期,孩子们确实没有像他想象中的那样发奋苦读。

要学摩托维修、汽车维修,理论自然是少不了的。吴金营告诉学生,要来学习的话,就要有能吃苦的精神。

在部队生活了多年,吴金营养成了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的特质。他开始以身作则,拉练学生,要求全校近7000的师生每天6点起床晨跑,以此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吴金营也大力推广他的“魔鬼训练法”——少讲理论,更多实践,要求学生拆解组装汽车,通晓机械和电路,为的是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

“当然我自己也要先研究,先操作。”据吴金营回忆,在创办学校的前十年里,他每天的睡眠时间不会超过两个半小时。学生下完课以后,他经常一个人搞科研到晚上三四点钟,早上五点半又得起床带领学生锻炼。也是部队的经历,让他能够几十年如一日般坚持下来。

创学初期,吴金营就将三十年分为了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创办中专;第二个十年,创办大专;第三个十年,创办大学。从最初的摩托车培训班,到后来的中专学校,到泉州理工职业学院,再到如今的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时代见证了吴金营的成功。

“我办这个学校,是想去做一个样板。我希望让人们看到,没有钱也能够办得很好,学生差也能搞出很多发明,以此来激励他们。”吴金营笑着告诉记者,办学校的目的是想要通过点来带面,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也是为什么在办学之初,吴金营就定下了“为民谋利,科学发展”的宗旨。

如今,重视科研的吴金营决定在学校盖起一栋十五层的科研楼。尽管最近腰部因意外压缩性骨折,他还是坚持每天到工地视察。人们可能看到,吴金营的抵达时间比平时晚了三十分钟,但人们可能看不到,在他结实的背后,有着一个波澜壮阔的三十年。

即时 | 2022-08-01 23:30

温文溪

东南网8月1日讯(本网记者 陈诗婷 实习生 汪梓裕)在温文溪的工作室里,各式各样的证书和奖牌不计其数。这些微微闪光的荣誉之上,有阵阵茶香在空气中萦绕、晕开。从部队退役后回到家乡,温文溪尝试过各种职业,最终还是爱上了“茶”。今年,是他在茶田里走过的第二十三个年头。

1978年,温文溪出生于著名的“中国茶都”福建省安溪县。在与茶结缘的这二十多年内,他始终坚持创新,努力地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门道,并通过结对帮扶,带领家乡农民走向了致富的大门。

“就是想着自己过好,也让别人过好,这样就足够了。”

退伍返乡,与茶结缘初入茶道

小时候,温文溪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但家人仍努力供他上学。高中毕业后,他投笔从戎,选择去参军,想着将来能够报效祖国、回馈家乡。第一年体检时,因体重不够没有通过。温文溪没有放弃,又于第二年开始了新的尝试,终于如愿进入了部队。那一年,他17岁。

“我记得当时我们说,军事素质比较好的叫军事骨干,思想出色些的叫思想骨干,文艺方面厉害点的叫文艺骨干,可以说我是面面俱到,都有了。”温文溪一面说道,一面向记者展示他在部队中取得的成就。

1995年12月至1999年12月,温文溪在部队里看过了十六次四季更迭。在这服役的四年里,他集军事骨干、思想骨干、生产骨干、文艺骨干于一身,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并连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军事训练优等士兵。在1998年九江抗洪大抢险中,他荣获“先进个人”称号,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退役后,温文溪回到了家乡。和其他初次回乡的年轻人一样,他感到迷惘。作为一名退伍兵,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非易事。初回家乡的这段期间,他卖过保险、蹬过三轮车、当过搬运工……尝试了大大小小的活计,在这过程中努力寻求着适合自己的职业。

也是机缘巧合,在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安溪分校任职期间,温文溪爱上了“茶”。那里许多茶文化专业课老师都是茶学专家,也是他学茶的启蒙老师。在浓厚的茶学氛围中,他慢慢地对茶萌生出了别样的情愫,走上了一段与茶结缘的人生之旅。

其实在此之前,温文溪的梦想是当一名律师,也通过进修学习拿到了本科学历。“不过没有参加律考,就是因为爱上了茶。”

说干就干,温文溪承包了村里的几十亩荒山,开始尝试种茶制茶。由于山高路远,茶机械没办法带上山,温文溪就靠着在部队养成的不服输、吃苦耐劳的精神,将手中的锄头挥舞了整整一年,愣是开辟出一片茶园来。

随后,他全身心投入制茶技术研究,一边埋头阅读茶叶相关书籍,一边主动寻找机会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种茶叶知识培训讲座,努力提高茶学理论水平。据温文溪回忆,那时他有幸结识了李宗垣、张木树等老茶人,在交流中才发现自己当时掌握的茶叶知识不过是冰山一角。

六七年的沉淀,造就了温文溪炉火纯青的技艺。2007年,他报名参加安溪乌龙茶审评、拼配、烘焙大赛。比赛场上,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新秀一鸣惊人,技惊四座,首次比赛便摘得桂冠,赢得连连喝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温文溪

潜心钻研,致力制茶一意创新

温文溪正好赶上的,是“铁观音”腾飞的年代。

在那个年代,刚开始学茶时很辛苦,没有资金支持,要自己去研究钻研,要学习,只得跑下乡到茶农家里面去转。最困难的,是在研究的同时也要想办法保证自己生活能够持续下去,个中心酸历历在目。但白手起家的温文溪始终认为,铁观音是有独特魅力的,正是这份独特支撑着他。

当时,他曾整日整夜地泡在茶叶的研制中,在店里烘茶一个星期不出门,也不觉得无聊。某个雨天,他捧出了一泡令自己满意的好茶,结果却不小心因为受潮而废掉了。为此,温文溪心痛了许久。

一个成熟的市场都有一个起伏的过程,温文溪也切切实实地感受过“铁观音”的阵痛期。学校茶学专业的招生人数在2007年、2008年间曾经达到过一百多人,往后的几年却一路下滑,甚至跌到过个位数。但军人的坚守和长远的眼光,让温文溪一直怀抱着信心。几年后,铁观音市场逐渐回暖,慢慢地结束了所谓的阵痛期,迎来第二春。

在这期间,温文溪没有因取得的荣誉而沾沾自喜,也没有因铁观音惨淡的现状而感到沮丧。“多年来,我一直琢磨怎么让做青里的‘摇’和‘摊’与机械设备有机结合,减轻制茶人的负担。”从军的经历让温文溪说话做事没有半点多余,总是能直指要点。他明白,要想做得更好,就必须开始着手琢磨制茶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改良。

温文溪记录下不同鲜叶、温度、湿度、环境等与做青有关的数据,并把数据输入到设备中。经过多次的实践改进,他最终发明了新型的自动做青机。一台中型自动做青机设备可以代替4个人10小时的辛苦劳作,不仅大大提高了制茶效率,而且避免了因茶叶加工经验不足而出现失误的现象,让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得以实现。温文溪凭借着这一发明,斩获了多项创新大奖。

“我知道,凭借在部队里养成的这种好学、吃苦的精神,我一定能够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门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以茶助农,结对帮扶茶农致富

温文溪说,到了2012年,他的生活有了转变。

当时安溪县政府组织了“安溪铁观音制茶工艺大师”评审。在大赛中,温文溪名列前茅,取得了“制茶工艺大师”的称号。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获得了许多荣誉,并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后,温文溪首先想到的,是社会责任。

“对我来说,提振茶农信心,提高茶农制茶技艺,增加茶农收入,才能对得起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早在部队就入党的温文溪,在练就一身制茶本领后,又有了新的打算:向茶农传授自己制作铁观音的技艺和发明的专利。

2013年4月,安溪县从84名农村“致富能人”中遴选21名农民,组建农民讲师团,温文溪成为其中的一员。作为县农民讲师团的骨干,温文溪结对帮扶贫困茶农,并深入24个乡镇广泛开展制茶技术培训,培训人数每年多达3000多人次。2016年10月,温文溪被确认为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他依托华侨职校建立大师工作室暨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传习所,广泛开展制茶技术培训和带徒授艺,先后培训10000多人次,培养56名高技能人才。

“真的很感谢温老师,要不是他大老远跑来指导,还包销卖不掉的茶叶,我们家生活也不会得到这么大改善。”祥华乡福洋村茶农陈福元笑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温文溪总是不辞辛苦,驱车跨越过一百公里,为他们传授制茶技术、手把手教管理茶园。

“给茶农保障,茶农心里踏实,也能做出更好的茶,我们合作共赢,就像老朋友一样。”看到陈福元家里连揉捻机都没有,温文溪还将2000元定金给予他添置购买揉捻机,在生活上也多有关心。在温文溪的帮助下,短短三年期间,陈福元就从一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份中摆脱出来,盖起了两层小洋房,实实在在地摆脱了贫困。

2017年以来,温文溪通过技艺传授让100多户低收入茶农收入翻番,培养30多名退役军人拥有一技之长,帮助14户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脱贫致富,让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和残疾人得到就业。2021年2月,他被安溪县评为2020年度脱贫攻坚表现优异个人。

“我创业不算成功,但凭着自己的努力有了立足之地,还能带领更多的人走制茶这条路,不但能够脱贫致富,还能过上好日子,我很满足。”温文溪笑了,笑容和他劳动的身影一样质朴,和他流过的汗水一般透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