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韵味的红砖厝与南洋风情的番仔楼风格迥异,却又和谐共存。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古厝新宅共筑美丽村居 后杆柄村位于石狮市永宁镇,“杆柄”闽南语音同“官聘”,因此也称官聘村。作为一个“十户人家九户侨”的侨村,后杆柄有着3000多名海外乡侨,是常住村民的两倍多。至今,村里仍保留多幢旧时华侨回乡所建的番仔楼,其中,最富盛名的当属杨家大楼建筑群。 杨家大楼建筑群由菲律宾富商杨邦梭家族建于1928年,是民国时期闽南华侨建筑的典范,也是泉州地区最大的华侨建筑古民居之一。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庞大的规模体量,更因它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形成一个丰富完整的建筑体系。 杨家大楼建筑群主楼为中西合璧的番仔楼——六也亭,这座占地面积6670多平方米的洋楼设有170多个房间,设计图纸及所用建材皆从菲律宾运送而来。六也亭因杨家六兄弟而得名,外观华丽高雅、精致大气。雕刻繁复的窗台门楣、彩色玻璃镶嵌的门窗、雕花精美的琉璃栏杆……无不透露着大楼主人往昔的富庶与辉煌。走进老宅,地道的闽南式布局令人惊叹,宅中有大厅、小厅、偏房、后轩、后房、厢房和下落等,是标准的“七间张、十榉头式两落大厝”格局。同时,六也亭旁还建有闽南风格的祖祠、佣人房、更房等,传统韵味的红砖厝与南洋风情的番仔楼风格迥异,却又和谐共存。 据杨家后人杨祖业介绍,杨家人丁兴旺时,曾四代同堂,有200多名嫡亲族人,加上百余名佣人,共300多人。彼时,六也亭顶楼的亭子中悬挂着一口大铜钟,到了饭点,便有人撞钟通知族人吃饭,是名副其实的“钟鸣鼎食”之家。如今,除百余位后人尚在国内,杨家大部分后人都旅居海外,但后杆柄村的小学、幼儿园、村道、祠堂,甚至村里的教育资金等公益事业都留下了杨家人回馈桑梓、乐善好施的事迹,至今仍为村里人津津乐道。“名卿清操除三惑,学士新诗重十联;但得安闲消岁月,只留清白遗子孙。”如今,刻在石亭上的杨家家训仍清晰可见,时代变迁和家族兴衰也一并刻进老宅中。 在后杆柄,外形各异的番仔楼还有许多幢,一幢幢具有厚重年代感的洋楼背后是一个个令人感慨的华侨故事,为后杆柄的近代史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依照村庄规划,后杆柄村一方面积极修缮保护这些带着岁月印记的老建筑,另一方面,也对整体村居环境进行分区改造。“首期安置小区已设计完成,规划面积8亩多,拆迁了20几幢石结构房,计划建成8幢独栋住宅楼及3幢公寓式住宅楼,预计年底前全部竣工。”据后杆柄村委会主任杨志成介绍,为体现古村落特色,后杆柄村就地规划建设12处微景观,将破旧危房改造成露天农村客厅,口袋公园等,并将村里空置的杂草地进行绿化,种植四季花卉,美化提升村居环境。 同时,村里还对裸房摸排并入户动员,要求家家户户进行外立面装饰,并对道路两侧、水池、公园、临时搭盖和鸡棚鸭舍等脏乱差的区域进行清理转运,让村落呈现整齐划一、整洁优美的观感。如今的后杆柄村不但实现全村硬化、绿化、亮化全覆盖,还建成三个公园、一个文化广场和一条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木栈道,一个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初见雏形。 |
- 我来说两句
- 【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