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灶陶瓷走天涯 金交椅山窑址 宝藏名片 位于晋江辖区内的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是泉州城郊规模最大的一组古窑址,也是宋元时期泉州外销陶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反映了当时泉州以外贸手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该窑址与泉州海洋贸易的发展同步,其生产体系和生产规模展现了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是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千年前,在晋江梅溪之畔、紫帽山南麓的丘陵地带,磁灶的窑工们摞砖覆土、结穹顶、安窑床,一条条沿山坡而上的窑炉,如卧龙般蛰伏于苍翠的山林间。 脚下厚重的瓷土,被窑工们以巧手化成各种日用器皿,再通过刻划剔花、彩绘点染、施妆补底,让一件件纹样多彩、釉色丰富的陶瓷,在不熄的窑火中,锻造出驰名中外的外销陶瓷品牌。 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下,载满磁灶窑陶瓷的船只沿着梅溪东折而去,汇于晋江入海,从泉州港起航,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驶向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 海风荡起,始于南朝的磁灶窑,终于在宋元时期步入其最耀眼的黄金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盛,从内销民窑一跃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陶瓷生产基地。据考古调查,发现有26处磁灶窑遗址。这些窑址中,宋元窑址达12处,其中蜘蛛山窑址、土尾庵窑址、童子山窑址、金交椅山窑址等4处窑址合称“磁灶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50年代起,在长达50多年里,省、市、县文物部门联合发起多次考古调查,其中金交椅山窑址是目前发掘揭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出土遗物最多的一处宋代窑,成为磁灶窑系的典型代表。 作为外销陶瓷窑址的杰出代表,磁灶窑系诸多产品以海外市场为导向,工匠们锐意创新、走差异化路线,在釉色、器形、纹饰方面推陈出新,不仅以其独有的低温绿釉器独步天下,而且出现产品“定烧”的商业模式,这些定烧产品带有浓厚的异国风味。黄釉铁绘花纹大盘、龙纹军持等外销器物,如今屡见于海外博物馆及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沉船上,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如今,磁灶古窑里,燃烧了1500多年的窑火虽然熄灭了,但静静盘卧的座座古窑炉,是泉州海丝文化沉甸甸的历史见证,折射了灿烂的中外文化交流之光。勤劳智慧的先人为泉州留下的这片“海上陶瓷之路”遗珍,得到今人的珍视与保护。民众积极参与《金交椅山古窑址保护公约》,晋江政府划定保护范围、出台多项保护措施、推动社区合作,共同呵护文化遗产。 ■本期执行:张素萍 许钹钹 王柏峰 ■手绘图:樊云均 |
- 我来说两句
- 【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