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圣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 (陈英杰 摄) 我的名片 伊斯兰教圣墓,位于泉州东郊灵山南麓,东南临海,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两位门徒“三贤”和“四贤”的入土安眠之墓,也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历史物证之一,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伊斯兰教圣墓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项目中,和清净寺一样,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伊斯兰教圣墓安息着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626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泉传教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两位门徒“三贤”和“四贤”,故又称三贤四贤墓。由于“三贤”“四贤”是从海上来的,墓葬就选址在市区灵山上,这里原可远眺晋江入海口来往的船舶。穆斯林们相信,看到这些船舶,在精神上就能时刻与故乡保持联系。 历史悠久 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最早港口之一 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早在7世纪就随着穆斯林传播到世界各地。据《闽书》记载,相传在唐武德年间(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门徒4人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于东门外灵山南麓。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有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传说,具体传入时间史学界虽没有定论,大多学者认为是唐武德传入的,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是稍晚二三十年。”泉州师范学院教授吴幼雄说,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最早的港口之一,主要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前来的。 10—14世纪,随着海洋贸易发展,众多阿拉伯、波斯人来到泉州,人数至元代达到高峰。他们或经商、或传教、或游历,许多人定居下来,聚族而居、繁衍后代,并建清真寺、置墓葬区,留下了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历史遗产。尽管学界对伊斯兰教徒最早来到泉州的时间还存在学术争论,但穆斯林商人在泉州的活动轨迹,可从清净寺等现存建筑、泉州大量出土的伊斯兰教石刻及相关历史文献中证实。 “过去数十年,泉州市发现和搜集的古阿拉伯文碑碣有数百方,其中大部分为墓碑石,大多是刻有古阿拉伯文字(有的是阿拉伯字和汉字并用)。”吴幼雄说,这些墓碑石的主人多数是波斯人、阿拉伯人,也有土耳其人、阿曼人、也门人等,他们中有贵族、官僚、商人、教长、传教士、艺人和奴婢,其中也有不少妇女和儿童。他们多数是商人,又来自不同的国家,携手推动泉州海丝文化发展。 中西合璧 高规格体现墓主德高望重 伊斯兰教圣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依山建马蹄形回廊,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 圣墓重点遗存包含两座石墓、墓廊。按照伊斯兰教墓葬风俗,墓葬形式应为头北足南,身体侧卧面朝西方,即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方向,泉州伊斯兰教圣墓就是严格按照穆斯林规制安葬的,墓地坐北面南,依山而筑,主体布局由一圈半月形的回廊环抱两座石墓。 两座墓盖石就是三贤、四贤的墓葬,东西向并排,各呈长方形。它们的尺寸明显大于泉州地区发现的其他墓盖石。墓盖石分三层,底层四面浮雕莲瓣纹,中层素面,最上层是横截面呈“回”字形的顶盖石。墓廊直径11米,形状呈半月形,就如伊斯兰教的新月,体现出典型的伊斯兰文化特征。 “墓廊一共有九开间,九开间是中国传统建筑规制最高的规格,显示出墓主人身份的尊贵。”清源山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陈江海说,圣墓等级规格很高,墓廊呈九开间分布,中间像是中国建筑风格的大堂,旁边像厢房一样,两边各四间,融入泉州闽南古厝特色,而“九”在唐朝是皇室才能用的数字,这也证明了三贤、四贤在当时的地位,堪称德高望重。 陈江海表示,墓盖石整体造型符合伊斯兰文化特征,但最下层环刻的莲瓣纹则是中国文化的常用装饰。此外坐北面南、依山而筑的选址符合中国传统建筑选址观念。这些特征显示出海洋贸易带来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往与融合。 伊斯兰教圣墓所在的这座山叫做“灵山”,下面的村子叫“圣墓村”。关于这些名称的来历,历史文献记载:自从三贤、四贤墓葬在此山后,经常晚上会发出灵光,所以这座山被当地人称为“灵山”,墓被称为“灵山圣墓”,山下的聚落以“圣墓村”命名。现在灵山上还有很多阿拉伯后裔的墓葬,墓葬后半部分为典型的伊斯兰教墓葬墓盖石,前面部分则融入当地墓葬的传统风格,体现了中阿文化的交融。 保存完好 保护成效获联合国官员赞赏 圣墓自7世纪建成之后,得到了穆斯林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保护修缮,有七方碑刻记载了不同时期穆斯林及地方官员的修缮之举。其中,重修圣墓碑和行香纪事碑备受史学界瞩目。 立于1322年的重修圣墓碑,位于墓廊正中,碑正面阴刻古阿拉伯文字十行,行间有阴刻横线分隔。碑文记载了安葬在这里的两位穆斯林来中国的时间和事由,并明确记录了1322年泉州穆斯林集体重修了这座墓葬,现墓葬地的主体就是此次修缮后的遗存。 行香纪事碑位于墓廊西侧。碑文记载了1417年明代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前,专程来此拜谒先贤、祈求庇佑,是地方官蒲和日为之立碑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泉州市相关部门也不断对圣墓进行保护修缮,1961年5月,圣墓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泉州市伊斯兰教圣墓文物保管所成立;2012年,泉州市将圣墓景区部分管理责任纳入清源山管委会统一经营管理,日常巡查、保护管理是由清源山管委会负责,文物本体的维护修缮等业务工作由文物部门负责。 “很荣幸曾守护过圣墓,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职责。”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原主任黄真真研究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参与圣墓保护工作,例如在文物保护范围内种植数百株梅树,恢复明代“梅花满谷间”的历史景观;征集明清古石板重新铺设景区游步道,让游客们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等。此外,黄真真还长期向海内外宾朋推介宣传圣墓文化史迹。 黄真真回忆说,十多年前联合国一批官员到访朝拜,当看到圣墓保存得如此完好时,感叹道“感谢中国政府,感谢泉州当地有关部门和民众,将我们先人的墓保护得这么好”,这让在场的泉州文保工作人员感到特别欣慰。 时至今日,圣墓依然吸引着众多海内外穆斯林前来瞻仰、朝拜。每逢伊斯兰教重要节日,众人在此拜谒先贤、诵念《古兰经》,这也是泉州穆斯林恪守不渝的风俗习惯。 (记者 陈智勇) |
- 我来说两句
- 【字号 】